家長的嘮叨,拿自己的孩子和他人去比較,這些都是引起高中生的叛逆心理。
孩子上高中后,這時的家長已經(jīng)陷入兩難境地:看著孩子的學習狀態(tài)總是不好,不說吧,他不用心;說吧,他嫌你嘮叨。家庭矛盾也是在這個時候產(chǎn)生的,有些時候家長雙方長期冷戰(zhàn)。高中生煩的是家長嘮叨,缺的是與家長的正常溝通。而很多家長認為,溝通就是在督促他學習。有些父母很有意思,不管談論什么,話題最后都會繞到學習上,無論你做什么都會和學習有關(guān)系,好像不談學習,孩子就會退步一樣。這種交流孩子們是接受不了的。
很多學生反映,其實不用爸媽說,自己也知道要好好學習。進入高中了,誰都知道高考的重要性,怎么會不好好學習呢?但是家長不停地嘮叨,反而把原本想好好學的心情給打亂了,反倒想造反發(fā)泄一下。
北京中學生冬令營提出中國人在潛意識中喜歡攀比,比工作,比待遇,比容貌,還喜歡比孩子。比孩子時,他們又總是看到別家孩子的優(yōu)點,自己孩子的缺點。如果讓列舉自己孩子的缺點,家長會一口氣說出一大堆;如果要列舉孩子的優(yōu)點,家長就為難了。父母評價孩子的話,經(jīng)常是“你很笨”或者“你不行”,言辭中透露出對孩子的深深失望。
家長的初衷是希望以此激勵孩子上進,但這樣的比較往往適得其反,它給孩子的暗示是:你沒希望了,連父母都不信任你。孩子得不到自我滿足感和成就感,不愿意和家長交流,家長也就無法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