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今年高考錄取中,來自香港的八大高校成為大贏家,錄取了包括內地各省多名高考狀元在內的優(yōu)質生源。“赴港求學”似乎在短短幾年間成為內地優(yōu)秀學子的一種“潮流”,以至于社會各界開始思考內地與香港高等教育制度的種種異同。
香港高校招收內地學生,始于2002年。一項權威調查顯示,越來越多的內地考生更傾向于到香港讀書。今年9月,香港教育統(tǒng)籌局透露,擬進一步放寬對內地學生的入境限制,并準予內地學生在港求學期間適當兼職等。這一系列政策將進一步刺激內地學子赴港求學的熱潮。
事實上,香港高校內地招生之初,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增加內地與香港之間交流為主要目的的政府行為,旨在提升香港高校的學生水平及學校的競爭力。然而越來越多內地優(yōu)秀學生對香港高校趨之若鶩,正在顛覆著內地學生與家長的傳統(tǒng)觀念。
香港高校究竟憑什么能吸引如此多的內地優(yōu)秀人才?是高額獎學金?是留港就業(yè)的機會?
香港高校之所以成為“搶手貨”,與它們以學生為核心的教育培養(yǎng)機制有著很大的關聯(lián)。靈活的交換生制度、充滿人性化的選課制度、不惟分數論的鼓勵式教育,以及熱情活潑的宿舍文化等,都是吸引內地優(yōu)秀學生的“王牌”,并且使學生在“學”與“玩”的過程中,充分提升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及情緒等方面的綜合素質。而香港高校對于學術防腐的機制與文化氛圍,更使學生感受到高等教育的公平與學術的嚴謹。
香港高校與內地高校的教育模式、理念存在很大差異,但培育人才的相同目的,必將使香港與內地高校殊途同歸。通過兩地優(yōu)秀教育制度的相互借鑒,有朝一日,香港與內地的高校,或許都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象牙塔。
港校為何“吃香”?內地生如何融入當地?畢業(yè)后前景怎樣?
今年高考,最“刺激”的消息莫過于多個省市的狀元舍棄北大、清華等內地名校而投奔香港高校。近年來,隨著香港高校納入中國大陸高考招生計劃,越來越多香港高校成為內地考生和家長心中的“香餑餑”。
香港高校到底好在哪兒?內地生在香港求學和生存是否符合他們的預期?赴港求學的“投入與產出”是否能成正比?兩地高校又有哪些地方可以互為借鑒、共生共榮?
赴港求學必須才財兼?zhèn)?br />
在香港這個700萬人口的大都市里,內地學子總共不到7000人,只是滄海一粟。然而,他們卻是“標桿”,身后每年幾十萬人的高考大軍,幾百萬的考生家長,都在看著他們;他們也是“靶子”,太出色會被懷疑“搶飯碗”,不出色則既不可能出去,也不可能適應。
而這個改寫他們人生的抉擇,往往是瞬間決定的。
1998年港校在內地招生
早在1998年,香港數間高校已被允許在內地招收本科生。香港大學中國事務總監(jiān)黃依倩女士依然記得:“第一批選擇來港大讀書的內地大學生總共才 30人。”經過與國家教育部的磋商,香港大學制定了一套特殊而“低調”的內地生招收模式―――在清華、北大等少數幾家知名內地高校的應屆大學新生中再考試篩選。這意味著,被選中的學生將再次面臨一次艱難的取舍:或赴港求學,或堅守內地名校。而當時,香港高校的種種,并不像今天那樣廣為人知。
“很佩服他們,如果不是有充分的自信,愿意面對任何挑戰(zhàn),怎么敢到一個全新的環(huán)境,開始全新的求學生活?”黃依倩說,這30名內地學生日后的出路大體有三:大部分選擇出國深造,一部分留港工作,“印象中,只有一人回北京發(fā)展。”
如果說第一批“吃螃蟹”的學子還是心存疑問赴港求學,第二批、第三批,則有些“搶破頭”的意味了。黃依倩說,第二年招生,是在幾間名校的錄取生中“百里挑十”,第三年則是“百里挑一”了。類似的情況也出現(xiàn)在香港中文大學、浸會大學等院校的內地招生過程中。
這兩年內地報考生劇增
多年負責香港理工大學內地招生工作的學術交流主任林兆玉女士說:“香港院校在內地招生的轉折點是在2004-2005年,單是報考人數就從 3000人劇增至9600多人。”為什么?林兆玉認為,“首先是香港院校在內地招生的宣傳和推廣更加到位了,以前只去廣東、江蘇等沿海省市,現(xiàn)在連貴州、四川等內陸省市也去了。”她認為第二個原因更為重要―――“越來越多從內地到港求學的學生,把好口碑傳回去了,他們講述的親身經歷,展示的良好素質,比我們自己宣傳自己效果更好。”
但翻開香港各高校的內地招生記錄,不難發(fā)現(xiàn),這些年赴港求學的內地學生主要還是來自沿海城市和經濟較發(fā)達的大城市,比如北京、上海、廣州、深圳等地。
“客觀地說,現(xiàn)在能來香港讀書的學生除了本人品學兼優(yōu)以外,他們的家庭大都也是經濟條件比較好的。因為這里的學費、生活費開支確實比內地高很多。”以香港理工大學為例,林兆玉介紹:“本港生一年學費4.21萬元,內地生要6萬元。加上各種生活支出,內地生在港求學費用一年至少要10萬元。”
而香港現(xiàn)行法律規(guī)定,內地學生和留學生在港求學是不允許兼職打工賺錢的,因此即使有一定的獎學金補貼,如果家境不好,高額的學費和生活費很有可能將有志赴港求學的內地學生攔在門外。
一些利好政策正在商討
據不完全統(tǒng)計,9年來,內地赴港求學的本科生人數逾萬人,研究生、交換生由于開始招收的時間較早,數量更多,難以統(tǒng)計。而剛剛結束的2006年度招生,則為歷屆之最,香港8間高??偣蹭浫×?400多名內地本科生。
從1998年至今,香港教育統(tǒng)籌局對于本地8所主要院校的內地招生人數均有嚴格要求。從最初每校每年幾十人,到如今基本控制在年度招生人數的6 %-8%左右。2005年,內地學生在港求學共交繳的學費達3億港元。林兆玉說:“不要光看到內地大學生的學費偏高,其實香港政府對于每位大學生的培養(yǎng)補貼一年不少于20萬元。”
香港教育統(tǒng)籌局透露,眼下多個部門正在商討有關新政策,包括擬放寬對內地學生的入境限制;擬仿效澳大利亞、英國等國家,準予內地學生在港求學期間可適當兼職等。“但前提是學生兼職的工作必須與本學科有關。”香港教育界人士對此預測,一旦政策執(zhí)行,將會有更多的內地學生愿意赴港求學。
內地學子親口講述港校魅力:多元自由務實
多元―――內地學生在香港,面對的是截然不同的生活與教學模式。這里沒有“班集體”、“班主任”,一同上課的同學可能來自不同的院系、不同的年級。上課,是全英文教學;下課,則有豐富的HALLLIFE(宿舍生活)。在復旦大學讀過一年再轉到香港大學的何同學說,在復旦,需要面對學業(yè)的壓力,如果在圖書館比別人少泡了一個鐘頭,都會覺得自己落后了;可在香港,需要面對的則是選擇的壓力,那么多那么豐富的節(jié)目,你該如何取舍?
多元文化,是香港高校乃至城市的特色。香港城市大學的新生孟同學就驚奇地說:我才上了4門課,居然擁有了來自3個國家的老師!而浸會大學一名學生的“宿舍生涯”不可謂不豐富,住宿3年,和3個不同國家地區(qū)的學生當了舍友……
自由―――自由氣氛,更是香港教育倡導的。這里沒有森嚴的等級,更沒有不許學生知道的“思想禁區(qū)”。香港大學數學研究所所長、數學系教授莫毅明說,曾經自己要開一個面向研究生的講座,本科生找上門提出想旁聽后,他馬上將演講稿修改得盡量深入淺出一些……數學系研究生的許多課程,也是幾間高校一起上的,以小組研討的方式。莫毅明認為“這是一舉幾得的好事”。“各學校的優(yōu)勢學科可以互補,而且熱烈的學術討論氣氛,更能擦出更多思想火花”。
務實―――豐厚機會,則是內地學生最看中的。幾乎所有香港高校與歐美大學都有交換生計劃。來自廣州華南師范大學附中的浸會大學二年級學生 SOFIA說:“不會有名額所限,只要你愿意,人人都可以申請去國外的大學交換學習。”不少著名跨國企業(yè)也會給學生提供實習機會。許多接受記者采訪的學生都表示,香港高校的教育很“務實”,提供種種與社會接觸的機會,讓自己的人生寫下與眾不同的一筆。“學生的聰明程度也許相差無幾,但豐富的人生經歷,不單開拓眼界,也會給他們增加競爭的籌碼。”一位負責內地招生的老師如是說。
從各校提供的數據來看,前幾年從香港高校畢業(yè)的內地生,絕大部分留在香港就業(yè)或深造。而這幾年,內地發(fā)展前景十分可觀,畢業(yè)生的選擇也更多,約六成會留港工作、進修,兩成左右出國,兩成左右回內地工作。“沒有更好,只有更合適。”這是多位香港高校教務長對內地高校與香港高校比較后的結論。
掃微信二維碼,實時關注最新冬夏令營動態(tài)
閱讀上一篇:如何香港求學省錢妙招解讀
閱讀下一篇:看香港申請準備清單
常見問題
最受歡迎的線路TOP10
北京市海淀區(qū)北三環(huán)西路甲30號雙天大廈525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