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國人對游學的熱衷最初體現在英國貴族在教育旅行的追隨上,這一點可以追溯到中世紀。16、17世紀,英國人前往歐洲大陸游歷并學習各國文化,體驗當地風土人情,日漸成為上流社會的一種風尚。僑居英國的羅馬天主教神甫理查德?拉塞爾斯將其定義為“大旅行”,這種“大旅行”觀念逐漸被英國人所接受和踐履,并成為年輕人發(fā)展和完善、體驗外部世界、進而成為“完全意義的紳士”的一種途徑。而“大旅行”也被時人稱作“幼熊”的青年人教育的頂點和“成年禮”。
較之英國傳統(tǒng)游歷式游學模式,法國游學似乎更注重“學”,在“學”的過程中,領略不同國家的文化魅力與差異,開闊眼界并重新審視這個世界。從中學開始,法國學生便可以選修多門外語。每到假期,學校和社會上的各種協(xié)會都會組織學生到所選語言國進行短期實踐。這種以提高語言能力為目的的游學團并不熱衷于在旅游景點間奔波,而是盡量安排學生與當地學生和家庭接觸。在學生進入高等教育后,游學從短期的假日式體驗變成了一至兩年的“必修課程”。據悉,有近三分之二的法國學生以開闊眼界或提高外語作為游學的目的。
掃微信二維碼,實時關注最新冬夏令營動態(tài)
閱讀上一篇:為孩子選擇一個良好的游學氣氛
閱讀下一篇:2016海外寒假游
常見問題
最受歡迎的線路TOP10
北京市海淀區(qū)北三環(huán)西路甲30號雙天大廈525室